《红海行动》中公路反伏击战的细节和战术浅析
【原文出自 飞扬网友梦雨青岚:《炒冷饭:《红海行动》中公路反伏击战的细节和战术浅析(不定期更新)》,全文及讨论链接:http://www.fyjs.cn/forum.php?mod=viewthread
之所以对公路反击战这么感兴趣,是因为这段有些争议(迫击炮弹打的神准,宛如精确制导一般),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做了一番考证。
那么,为什么敌对武装(之所以不用KB分子这个词,是因为这个词比较中性,避免被屏蔽)的迫击炮打得神准呢,那得从林导的设定角度切入,林导设定的敌对武装是一群非常凶残(字面意思)、目的明确(知道要做什么,也知道要面对什么)、训练有素(与枪法是否准确无关,而是知道该怎么做)的武装分子,并非散兵游勇。基本逻辑是只有显得敌人狡猾强大才能衬托出我方战斗人员的机智无畏(抗日神剧正好相反:总是让敌人显得弱智来体现自己人的厉害)。
得先说,林导的心思非常缜密,无论戏内的战术安排,还是角色设定,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考虑的。
根据流传的说法,电影做了一定的删减,其中包括:显示敌对武装分子是得到了第三国情报机构的支持的镜头。
但实际上公路反击战这里仍然露出一些细节,能让我们了解到这些武装分子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图1:此图是狙击手顾顺一枪敲掉敌对武装两名迫击炮手后,敌狙击手与迫击炮阵地通话的镜头。敌狙击手发现了顾顺的位置,通报给迫击炮阵地方位。远处的那个武装分子手扶着刚收回来的迫击炮(另一门迫击炮被顾顺打断支架后,敌方马上就把另一门抢了回去,动作之快,以至于顾顺都没来得及开枪)但是此图中的关键还是在于敌武装分子正在用一根麻绳在地图上丈量并标定顾顺的位置,图中能看到敌对武装分子的三个工具:地图、指南针、麻绳。
图2:这个截图能给我们更多的信息,除了看到了第四个工具---量角器,还能看到地图上的信息:大致的公路线轮廓和公路上的两个伏击区。这个地图就很有意思了,这不是一张手绘的地图,而是一张卫星图,只有在卫星图上,他们才能按照提示找到“车队旁的山头,靠近山顶的位置,有一块外露的大山石”,而在地图上,我们还能看到很多手写的信息,我们在下一张截图里再仔细研究。
图3:武装分子的手移开之后,地图上的信息一览无余:我用黄线描出了公路线的大致轮廓,并标记了图上的手写信息,还能看到纵横虚线组成的的参考划分网格,以及地图边缘边框的精密刻度(说到这,我就觉得这个地图不是一般的谷歌卫星图吧)而量角器底部的位置其实就是敌方迫击炮阵地的位置,从这个位置分别引出了两组线(每组3条)到伏击区,这是迫击炮的瞄准基线,每一条线上都标记了相关参数:角度,距离、俯仰角等(手写参数的格式是:方向角-距离-俯仰角,但是俯仰角看不清)。
而我们参考一下,敌方武装分子刚刚标记好的顾顺的位置,再结合电影镜头,我们会发现其实车队遇袭时,刚好就在第一伏击区那里(至少离得很近),那么这里其实就证实了先前导演对恐怖分子的设定:非常凶残(字面意思)、目的明确(知道要做什么,也知道要面对什么)、训练有素(与枪法是否准确无关,而是知道该怎么做)的武装分子,他们是有组织(狙击手、迫击炮、前后堵截的步兵和武装皮卡等分工明确),有预谋(选好了两个伏击区!两个!!)计划周密(事先踩好了点、在地图上标好了射击诸元)的,不是乌合之众。
图4-图7:那么,在这个场景里,受过专业训练的武装分子,经过认真的准备、踩点和计算射击诸元后,在距离只有不到2000米的距离上打得准很奇怪么?打得不准才奇怪呢。当然图5里也出现了一枚打偏了的炮弹(说明此时敌人迫击炮还未修正完毕)。
举个现实中的例子,2016年叙利亚的帕尔米拉战区,俄-叙联军好不容易把这个地方收回来,俄方还煞有介事的在帕古城遗址内举行了一场音乐会,但是不久即被15武装夺回,15分子还彻底摧毁了古城遗址,而基地内的俄军甚至都来不及收拾就逃走,大批武器弹药留给了1515;而另一端的代尔祖尔,久经战争考验的阿萨波夫中将被15武装炮击身亡,两次车臣战争中受伤未死,还去过东乌战场,却在这个小阴沟翻了船。而事后的报道说,他的前线指挥所位置被暴露。所以不管叙利亚的反对派-15武装是不是有美帝背后支持,相比之下,叙利亚ZF军才是真正的乌合之众。那么回到电影里,敌对武装分子的设定,真的一点都不夸张。
啰嗦完敌对武装,再说说我方蛟龙小队的指挥和战术:
在听到敌方迫击炮开炮声响后,队长杨锐敏锐的意识到即将遭到袭击,声嘶力竭的大喊告诉队友们,紧接着就是将记者夏楠从捍马车里拽出来,冷静下来后及时清点人数,看看自己小队里个人员是否安全。各队员相继报名后,杨锐觉察到了车队后方出现武装皮卡将退路封堵,而前方打头的悍马车(因敌方第一枚迫击炮弹射偏而暂时幸存)人员在反击前方出现的武装人员时,一个一个倒下。
此时杨锐开始给队员们依次布置了如下任务命令:
①石头(机枪手张天德)防守后方
②佟莉(机枪手)侧翼突击(拉开防守线,避免侧翼被包抄),此时看图8:佟莉向侧翼奔跑过程中,佟莉了并没有直勾勾向前看,而是一边跑一边环顾左右。
在杨锐布置第三个任务之前,顾顺(狙击手)敲掉了车队后方武装皮卡上的重机枪
③陆琛(医疗)定位出敌方迫击炮阵地的位置
此时佟莉已大概经就位,初步的防线已经建立完毕
④徐宏(副队长兼爆破)去把(车里的)人都带出来
⑤庄羽(通信)看一下还有什么装备能用
此时敌方迫击炮开始对车队的各个载具逐一“点名”,包括平民乘坐的客车,直至将后方运输弹药的卡车击中,弹药散布各处。而庄羽操纵的自爆无人机也到达了敌迫击炮阵地上方引爆,摧毁并杀伤了该阵地上的大部分迫击炮和武装人员。至此,敌方迫击炮阵地暂时哑火。
⑥叫醒被爆炸震晕的徐宏去救人,徐宏又叫上陆琛。
⑦顾顺李懂(狙击)快找制高点,听我指示!(顾顺又通知张天德来掩护)
至此,队长杨锐布置完了主要命令,我们来分析一下杨锐布置所有任务的目的:机枪手张天德在车队后方,阻止后方敌方接近,同时策应前方;机枪手佟莉向侧翼突围(防止车队右前方的敌人从车队右侧包抄);自己又面向右前方的敌人(至此形成了平面三角形的防御圈);而等顾顺李懂找到制高点(最近的制高点在车队左前方)后,蛟龙小队大致会形成一个四面体形的立体防御圈(顾顺李懂在高处)。
⑧命令张天德掩护,自己向迫击炮阵地发射烟雾弹,此时看图9:车队右前方的敌人步兵,已经近在咫尺(可能有人会问,为何只有道路右侧有伏兵,左侧却没有?答案是,车队事实上还没完年全年进入伏击区,如果仔细看前面的分析,公路上有两个伏击区,而路边的伏兵应该是在两个伏击区之间待命,而两侧都有伏兵的话势必会导致对射过程中误伤自己人,关于这个常识,1998年的电影《浪人》里,罗伯特德尼罗饰演的山姆把肖恩宾饰演的斯宾塞给骂惨了)
在以上队长杨锐布置的所有命令中,每一步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一步是在定位敌方迫击炮阵地后,让顾顺李东就近找制高点,如果没有这一步,只是让他俩在车队旁狙击敌人,那最后必然然难逃全军覆没的境地,就算对方没有狙击手,剩余的2门迫击炮也足以让他们万劫不复。
既然顾顺和李懂这一环非常关键,那我们来说说顾顺。
先前顾顺走下直升机时,蛟龙小队里陆琛说了一句:“原来调过来的是顾顺,听说他很跩的,果然闻名不如见面”。看来顾顺是名声在外的,说他很跩是说他很厉害的意思,那他有多跩(厉害)呢,车队被袭击后,队长杨锐命令他和李懂马上去找个制高点,目的是设法敲掉敌方迫击炮阵地,下命令时还不知道敌方有狙击手存在。但在顾、李二人前往最近的山头建立狙击点过程中,队长杨锐使用火箭筒发射最后一枚烟雾弹时,遭到敌方狙击手射伤,队长杨锐通过无线电通知所有人小心敌方狙击手。下车后,顾顺告诉李懂,自己来对付迫击炮,但只要他一开枪,敌方狙击手就会发现他,要李懂尽快找到敌方狙击手的位置。
图10:顾顺开枪打断敌方迫击炮支架的开火瞬间,被用望远镜搜索他的敌方狙击手发现。
我们可以先研究一下这个图,顾顺选择的狙击点(阵地)很有意思。从电影中各个镜头来看,车队遇袭点周围的制高点不多,除了车队右前方的山头(敌方迫击炮阵地的方向)就是左前方的两个山头,一前一后,两人到前面最近的这个山脚下都没被狙击,就说明敌方狙击手不在这个山头,而应该在后面那个山头,也就是说,顾顺此时已经判断出敌方狙击手的大致方位了,只是不知道精确位置而已。
图11和图12:啰嗦这么多就是想说明,缜密的林导既然让观众觉得顾顺是一个很跩(厉害)的角色,那就应该体现出他很跩(厉害)的一面:
①在这个第一狙击点的位置选择上,顾顺就非常老道,他既然判断出敌方狙击手就在大石头后面(对面)的那个山头上,那这块岩石恰好就能挡住敌方狙击手,防止被狙。
②而遭到敌方迫击炮打击后,顾顺选择的图中箭头所示的转移路径同样也是非同寻常,如果是一般人在发现迫击炮弹袭来的时候,可能来不及思考就从第一个箭头位置跳下去了,因为向下转移很方便,转移速度也更快。但是顾顺此时想的更多:队长杨锐交代的命令是找一个制高点,敲掉敌方迫击炮阵地,如果向下走,那就会让对方狙击手占据居高临下的优势,别说丧失敲掉敌方迫击炮的机会,连活命的可能都很小。而向上走则能继续占据制高点伺机消灭迫击炮,找到掩体还能有机会反击敌方狙击手。
图13:顾顺在瞄准镜里看到地方迫击炮开炮的瞬间,顾顺立即判断出迫击炮十有八九是针对自己来的
图14:顾顺迅速作出反应,转身、低头、摘下头盔、将头盔套在枪托上并举起(诱骗狙击手的经典招数),整套动作一气呵成,这一组镜头才是真正体现出顾顺跩(厉害)的一面:不是刚下飞机时盛气凌人的气场,也不是对李懂像老兵对菜鸟般的说教,而是在这种危急情况下能临危不乱、准确判断、迅速反应的心理素质。
图15:枪托上的头盔诱骗成功,敌方狙击手判断失误
图16:头盔被打飞之后,紧接着,来袭迫击炮弹呼啸而至,准确命中了顾顺选择第一狙击点的掩体岩石(这里又来了,敌对武装的迫击炮弹为何这么准?前文已揭晓)。
图17:迫击炮弹爆炸瞬间
图18:向上转移的顾顺被敌方狙击手连续开枪追杀,注意转移路径
图19:躲进第二狙击点的顾顺,图中还可见对方狙击手连续射击的弹着点,紧接着的镜头是的敌方狙击手狠狠地吐出了嘴里的花生米,此时敌方狙击手似乎有点开始急躁了。
图20:多击不中的敌方狙击手通过瞄准镜观察顾顺的第二掩体,上图说过,敌方狙击手此时开始急躁,乱了方寸,这时候他只想着如何亲手干掉顾顺,已经顾不上让迫击炮去打击了(或者此时他已经不知道该如何向迫击炮阵地形容顾顺的藏身点),另一方面,发现顾顺在第一狙击点时,他其实也是因为打不到顾顺才通知迫击炮去轰的。
图21:另一个角度的顾顺阵地,此时公路伏击战还没打响,车队刚刚到达伏击区
图22:敌方狙击手正在瞄准顾顺第二藏身点的时候,睁开的左眼发现了李懂的动向,并意识到了李懂乘车的意图。
图23:敌方狙击手将瞄准镜对准了乘坐载具的李懂,这个镜头很经典,完全展现了双眼瞄准射击时的感觉,画面中右侧的是瞄准镜视野,而左侧则是左眼的裸眼视野。
这里插句题外话,双眼瞄准射击在我军是近几年才刚开始推广的(详见官媒人民网2015年3月20日的新闻《我军狙击手教头认为单眼瞄准模式无异于自杀》)
人民网北京3月20日电央视近日报道了第65集团军教导大队教员张蔚指导狙击手训练的现场画面。节目中,张蔚认为传统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瞄准方式存在致命的弊端,不适应未来作战,并创新出双眼瞄准、双手射击这样更加贴近实战的射击模式。
图24:在之前,我军官兵在是用狙击枪瞄准的时候普遍是介样子的:左眼闭上,右眼紧贴瞄准镜目镜的眼罩上。
图25:顾顺在瞄准目标时的状态,除了左眼正常睁开外,瞄准镜目镜也没有碍事的眼罩贴在右眼上,除了左眼能观察到左侧动向外,右眼的余光也能注意到右侧的动向。
图:26来一张广角俯视图,这个视角是在敌方狙击手的上方位置,可以与前文图3中的地图对比一下,体会一下导演对顾顺的战术考虑
总结:其实无论是从武器选择、战术安排、人物表现的战术素养来看,林导考虑的的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更细致、更深入,在我们看来这只是一场戏,但在导演林超贤的脑海里,他是做了一次完整的兵棋推演。那个武装分子的道具地图,在电影中只是镜头一晃,但实际做出来却要花不少心思。